德勤2月6日发布白皮书《从“世界工厂”到“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议》。白皮书显示,对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世界级湾区充满期待,对湾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充满信心。如下摘选德勤:打造湾区经济“中国模式”部分。

湾区经济不仅早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是各国竞争 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载体。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和 接轨全球经济的新支点也应运而生。粤港澳地区横跨“一国两制三 关税区”,其政策制定要以中央和粤港澳三地签署协议的协商方式 推进,而非国家直接制定规划。这种由上至下与多方协商兼具的特 性,决定了粤港澳需要共同探索的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同时 提供了现有其他的世界顶级湾区所不具备的、制度创新的可能性。

1.1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式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湾区的定位从泛珠三角时期的区域引擎跃升为跨行政区的国家级统一规划;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粤港澳大湾区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可以说,2017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力度的分水岭。“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辐射东南亚的重要试点,雄安新区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中国迈进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标志。

为何在当前的历史节点提出“粤港澳大 湾区”国家级战略规划,“粤港澳”又 缘何被赋予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 级城市群的期许?我们认为,这背后主 要有三大历史发展背景:世界“湾区经 济”的崛起,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亟需 培养新动能,以及中国深化对外开放、 接轨全球经济需要一个支点。

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 集中在入海口区域,世界75%的大城 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 岸100公里的地区。世界著名湾区具有 开放的经济结构,是世界500强、创新 公司、研发资源和专利密集区1。湾区具 备天然地理区位优势,国际航运和贸易 发达,而贸易的发达又促进资金融通和 人员自由流动,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发 展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准确 把握国际竞争新焦点的前瞻性战略。其 次,“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又和中国 经济当前所处的新常态,即重质量而非 速度的发展阶段密不可分。中国亟需通 过创新升级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攀升,培 育经济新动能。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是 探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培育能够 拉动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新业态的实验室 和孵化器。第三,“粤港澳大湾区”以 其领先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水平和长 期以来区域内的紧密合作,将在中国进 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成为对接全 球经济的重要窗口和支点。

1.2 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中国模式” 目前,世界上现有成熟的三大湾区,分 别是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 区,其核心定位各不相同。东京湾区是 著名的“产业湾区”,是日本最大的工 业城市群,有庞大的港口群和世界上最 密集的轨道交通网为配套,以钢铁、石 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为核心产 业,三菱、丰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均设于此。纽约湾区为“金融 湾区”,是世界金融的心脏,汇聚众多银 行、证券、期货、保险和外贸机构,其 金融业、奢饰品、都市文化都具有世界 影响力。旧金山湾为“科技湾区”,气 候宜人环境优美,拥有举世闻名的硅谷 和斯坦福、加州伯克利等20多所著名大 学,以及谷歌、facebook、苹果等互联 网巨头和特斯拉等企业的全球总部。

对照“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 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顶级湾区。其拥有的占地面积、常住人口、经济总量 增速、港口吞吐量和机场通航量均超过 现有三大湾区。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 区立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需求 和实力,以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全 国12%的经济总量。如果仅以核心区来 观察,粤港澳大湾区的“深港核心区” 是全国人口密度、资金密度、国际专利 密度最大的区域。德勤认为,粤港澳大 湾区的市场机制相对完善,资源分配和区内发展相对均衡, 核心区创新能力 基础扎实。而从内部主要城市间联系的 紧密度(对比环渤海湾区),以及国际 化程度(对比环杭州湾区)角度来看, 粤港澳大湾区均有明显优势。粤港澳大 湾区还有中国其他四大主要城市群所没 有的、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香港成熟 的市场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 可以给大湾区九市带来大市场的规模效 应,还可以利用其先进的市场经济运作 与管理,给大湾区九市的进一步发展提 供借鉴。

 

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有以下五大特点:

1. 制度多样性

综观其他湾区,无不是在同一政治经济 体制下运行,唯有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多 样性制度环境:不仅有“一国两制”方 针下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还 有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广东自贸 区的南沙、前海蛇口和横琴三个片区。 在这一湾区中,既有在高度市场化环境 下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 中心,也有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时期中成长起来的世界制造中心和世界 领先的科创中心。制度的多样性和互补 性为这一区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自由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 贸易试验区等在大湾区的制度叠加效 应,为贸易和产业合作提供了巨大的选 择空间。

2. 产业结构偏重制造业

和现有世界三大湾区已进入创新经济相 比,粤港澳大湾区仍处在工业经济阶段 向服务经济转型期,现有制造业的比重 较大,未来应提高三产比例。根据中国 指数研究院2016年的数据,粤港澳大湾 区第三产业比重为62%,而纽约湾区为 89%,旧金山湾区为83%,东京湾区为82%。虽然深圳、香港等个别城市已经 具备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特征,但是 区内大多数城市仍然处在由制造业向高 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因此,尽管深圳、香港在全球的资源配 置能力处在领先地位,大湾区的整体效 应和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3. 基础设施仍具完善空间

发达经济区域无疑需要立体的交通配套 设施。中国的交通市场化改革强调区域 间互联互通以“多式联运”为核心, 港澳在区域内交通配套整合上最具改革 条件,而陆海空“多式联运”将有效提 高货物周转率,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 面,粤港澳在客运方面城际铁路与城市 轨道交通发展已经国内领先,但在精度 上仍具备成长空间,特别是信息化管理 协调统一尚需打破固有壁垒。

4. 城市分工需进一步细化

区域内很多城市间主导产业差异化程度 尚不明显,需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城市的 核心定位,整合产业集群,用产业链的 思维参与全球化竞争。例如,粤港澳大 湾区港口吞吐量虽具备优势,但区内港 口间的运输类别存在重叠。粤港澳大湾 区的整合就是要将港口功能差异化,以 集装箱、能源化工、钢铁、军事等类别 进行分工,避免同质竞争;同时发挥港 口间的协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提高 生产效率。

5. 创新潜力有待深挖

区内拥有中山大学、香港大学、华南理工等国内知名高校,同时也有比肩世界 一流名校和三大国际湾区的雄心和举 措。深圳拥有众多高新科技企业、高校 人才资源和创投机构,未来可以通过建 立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盟等平 台,缩短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过程, 减少沟通成本,寻求合作机会。

基于以上五大区域特点,粤港澳大湾区 的发展无法照搬现有世界湾区的经验, 而需探索湾区经济的“中国模式”。有 学者提出,大湾区将带来珠三角地区发 展的转型和关系空间的重塑:首先是重 塑城市关系,改变原有强化城市等级关 系的鱼骨型发展轴线,变为圆桌共餐的 合作共建;其次是促进创新发展,形成 面向全球的高端功能聚集环,嵌入到全 球创新网络体系当中;三是建设湾区高 品质公共空间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2。 这些都依靠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中国 模式”,即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两 种力量的交织推进,超越原有“一国两 制三关税区”的制度复杂性,利用其制 度多样性进行重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