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洋海运》2020年第1期
李牧原:我国港口正在从地区的国际门户发展成为国际物流通道的重要战略支点,港口作为物流枢纽引导物流产业集群,港口“海向一体化发展”和“陆向一体化发展”变得同等重要。
“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视察天津港作出的重要指示,不仅激发了天津港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而且为我国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2019年12月27日,以“携手发展多式联运共建世界一流港口”为主题的世界一流港口多式联运发展大会在天津举行。大会由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代表,国内外港航、铁路、陆港、物流、货主等领军企业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媒体共500余人出席。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多式联运发展重点任务和发展机遇。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港口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多式联运为重点补齐短板,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促进不同运输方式间有效衔接,重点解决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发展多式联运建设明确了发展路径。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褚斌表示,2019年天津港集团充分发挥京津冀及“三北”地区“出海口”作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动内陆物流网络转型升级。目前营销网络直营(加盟)店数量达到104家,服务辐射京津冀及广大内陆共13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对内陆主要腹地的全覆盖;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深度融入“陆上丝绸之路”建设,拥有海铁联运线路40余条,覆盖主要经济腹地:拥有通达二连浩特、满洲里和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的3条国际班列通道,进一步打通至蒙俄、中亚、西亚的国际铁路运输线路,2019年前11个月海铁联运累计完成51.8万TEU,同比增长12.8%。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就《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进行了解读,指出《指导意见》明确了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我国港口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部署安排。他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业界应抓住这一经济升级和技术变革战略机遇,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交通强国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当好先行。
褚斌:天津港集团营销网络直营(加盟)店数量达到104家,服务辐射京津冀及广大内陆共13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对内陆主要腹地的全覆盖。
贾大山还表示,天津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港口货物加权吞吐量、口岸便利化、服务在线化、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天津港经济贡献得分略高于平均水平,航线覆盖度、腹地辐射能力、港口岸线利用效率和船舶在港停时四项得分处于沿海港口平均水平。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作大会主旨发言,阐述了中国多式联运发展形势和铁水联运重点任务。她指出,纵观全球港口发展,一流港口都具备技术领先、市场领先、发展理念领先的特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我国港口正在从地区的国际门户发展成为国际物流通道的重要战略支点,港口作为物流枢纽引导物流产业集群,港口“海向一体化发展”和“陆向一体化发展”变得同等重要。
李牧原认为,未来五年我国依然处在多式联运高速增长阶段:一是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将带来更多政策红利;二是跨界合作全面提速,多式联运平台型企业增多;三是多式联运技术装备创新不断涌现;四是枢纽与通道驱动下的规则与标准逐步建立。
花亮:300公里以上的长途公路运输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将成为新的发展窗口期和风口……
陆海联动解决“中间一公里”
“中间一公里”是指港口和铁路、铁路和公路两种运输方式转换衔接中间的断带,断带的距离通常是一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这段运输需要用集装箱公路拖车进行弥合,弥合的成本往往占干线运输成本的30%以上,消耗的运输时效更是惊人;“中间一公里”带来的“连而不畅”、疏港路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港城矛盾的主要原因,令许多地方政府头疼不已,已经成为多式联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李牧原表示,铁路与港口的无缝衔接任务依然艰巨,“中间一公里”依然是影响铁水联运整体效率的突出矛盾,我国铁水联运发展应该紧扣四大重点任务:一是设施衔接,提升港口、铁路、公路硬件设施衔接水平。二是效率协同,将港口服务效率与陆港服务效率统一起来。我国港口与陆港发展阶段不一致,影响了陆港的开放水平及港口向内陆的深入拓展,港口服务效率不能内移至内陆,港口与陆港在合作模式、功能衔接、信息联动等方面的共性难题,深刻影响着港口和陆港的进一步联动和迭代升级。三是规则统一,在提单使用、品名统一、理赔规范、服务标准等,将海洋规则与内陆规则进行对接。四是通道畅通,将港口多式联运纳入物流大通道的版图,线路勾画和运营服务围绕通道展开,实现常态化、规模化、品牌化。
“要重点解决三个‘一公里’问题,尤其是中间‘一公里’。”深圳市中海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花亮对我国联运大通道建设现存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建设内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连接通道,发挥陆港快速、稳定、低成本的优势,实现公路、铁路与沿海、沿江港口的无缝衔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外来资本投资,与沿海联动形成通道经济,进一步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
花亮对我国未来多式联运发展提出了六个研判:300公里以上的长途公路运输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将成为新的发展窗口期和风口;技术驱动发展,尤其是铁路提速、物流装备的革新;箱源共享、场站共享、海港共享、舱位共享成为趋势;大宗散杂货“散改集”将是未来航运企业的一个制高点;运网分离、铁路物流企业、多式联运经营人不断涌现。
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发展空间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永奇表示,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一种新的运输体验已经出现,即通过采集运输组织中的大数据,利用互联网整合多式联运的综合运输能力,实现“一次点击、一次受理、一次报价、一次付款、一票到底”,从而给运力不均衡的地区带来运力需求,称之为“多式联运新运力”。在当前智能场站的基础上,中铁将逐步在全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推行“智能融合智慧+互联网+新运力一票制”的创新模式,最终实现集装箱场站的人工智能。
天津港集团公司副总裁罗勋杰指出,天津港发展多式联运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功能完备的综合服务优势、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优势、连接世界的物流网络优势、高效便捷的口岸服务优势。天津港集团在全力构建功能完备的集装箱海铁联运体系建设方面,升级多层次内陆营销网点,打造铁路物流大通道,优化提升港口场站功能布局,优化海铁联运服务模式,以智慧港口建设助力提升联运信息化水平;在全力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港口方面,率先落实国家重大部署,持续提升港内铁路承载能力,培育“重来重去”铁路钟摆式运输模式,构建路港联合开发合作机制,以“散改集”拓展绿色运输新空间。
罗勋杰还在发言中提出了更好发展多式联运、助力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的三点倡议:一是共建现代全程物流供应链新体系;二是共建内陆物流新平台;三是共同拓展互惠务实合作新空间。